不是什么ldquo火rdquo都
火神扶阳 上火应该是不管什么体质,什么年龄都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想想:口腔溃疡,脸上长痘,便秘,喉咙痛……这些情况,是不是每个月总会遇到那么几次? 不过,虽然都是上火,身边好几个朋友却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最常见的是一上火,就喝点菊花茶清清热; 有一类朋友刚好相反,每次上火就很纠结,想吃点清热的食物,又担心伤了阳气。 还有一种比较多的情况是,习惯性的长口腔溃疡或者长痘,吃了清热的食物却没什么用,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些不同的情况和纠结,都说明一个问题:“上火”的那个火,其实不止一种,而是有很多种,要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和解决~ 所有的上火,都需要清热吗? 遇见上火,首先要分辨一下,是实火还是虚火。 实火可以适当用一些清热的食材,如果是虚火,很多时候我们反而要用一些温热的食材。 这就要从上火的原因开始和大家聊聊了 实火属于邪实,一般用清解之法治之;虚火属于正气的不足,一般用温补和滋补之法治之。 对于阳火,“不论其为内因、外因之邪,确审为正气不衰,邪气有余的,便可诊为“阳火”实证。“阴火”综合历代医家的著述和临床常见的症状,则可分为内伤脾胃、阴虚火盛、阴盛逼阳、肝气抑郁四类。 阴火与阳火的证治 火的病证,为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治疗方法与理论的阐述,在中医学文献中有极为丰富的记载。 火病的种类虽多,简言之,不外虚实两类。实火属于邪实,一般用清解之法治之;虚火属于正气的不足,一般用温补和滋补之法治之。然实火又名“阳火”,虚火又名“阴火”,故汪寅谷又有“阳火一清便退,阴火愈清愈起”之说。而赵养葵、李时珍等人,每以“阴火”、“阳火”立论,兹不多举。但“阴火”与“阳火”在症状上皆呈热象,极易混淆,稍有不慎,必犯“虚虚、实实”之诫,其中尤以“阴火”的辨证更关重要。 一、阳火的形成与证治 “阳火”为实火,程钟龄喻之为“贼火”,有贼害正气的意义。其来源或因于“火运”的太过;或因于六淫之邪;或因于饮食的积滞与情志的过激等。 古人虽有“阳火”来自外因,“阴火”成于内因的说法,但外因有从阳化热和从阴化寒的不同;内因亦有君火为实和相火为虚的区别。在临床时,必须根据火的性质与正气的虚实,综合分析,才能概括全面。 不论其为内因、外因之邪,确审为正气不衰,邪气有余的,便可诊为“阳火”实证。 治疗“阳火”如救火焚,决不可因循拖延,然亦必须分清表里,掌握标本、先后辨证论治的准则,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治疗“阳火”,如火郁不伸,表闭火不能外达,则以升发之剂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是本证的治则,应禁用寒凉之药。若火邪入里,阴气未伤的,宜以苦寒之剂清之;阴气已伤的,则用甘寒之剂滋之;邪热燥结在里,具有痞、满、燥、坚、实诸证者,则以苦咸寒之剂下之;若五志之火内发,猝然昏倒,筋骨不用,宜以苦寒急折其上炎之火,继用甘寒以滋其阴水。 总之,治“阳火”如荡寇剿贼,必须攻其坚垒,亦必须重视因势利导,务使邪去而正不伤。 二、阴火的形成与证治 “阴火”的形成,多由于七情、色欲、劳伤等因。然亦有外邪内入,或误治伤阳的,亦颇不乏例。“阴火”的范围,综合历代医家的著述和临床常见的症状,约可分为下列四类: 1、内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所从生,故宜养而不宜伤。若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导致谷气的下流而蕴为湿热。此时非独少阴肾水受困,亦必促成少阴的“阴火上冲”。少阴之经,上系于心,但心尊不受邪,有邪则心包代受。《灵枢·邪客》云:“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如是,包络相火受“阴火”之扰,乃有大热、烦渴、脉洪大等热证出现。针对这种病理,李东垣制订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的治法,药用:黄芪、人参、炙甘草以补脾气而实表里,升麻、柴胡以升举清阳,橘皮理胸中之浊,当归滋心包之血,更以白术健脾以去湿。庶脾气健运,清阳上升,阴火下降,心包之热解,则周身大热自除。 平某,男,37岁。体弱,素有肝胃不和,十月中旬,突然咳血,咳嗽,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色淡、苔薄白不燥。余以其咳血证而身热脉数,恐伤其阴,乃拟加味救肺饮,加阿胶四钱。服两剂后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时见一止,诊为虚劳腹痛,荣卫双虚之证,乃拟小建中汤,建立中气,暂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但热仍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饮食不思,腹泻未已,脉象同前。乃仿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生甘草二钱,以泻心包之热,三剂后体温正常,腹泻亦止,饮食逐增,后以归脾汤进退收功。 2、阴虚火盛 肾为阴阳水火之根。然人体阴阳水火,必须保持平衡协调,若水火偏盛,则生寒热之病。 阴虚则火盛,非火之真盛,实由水之不足。张景岳云:“盖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则亡阴,而万物焦枯矣。”人或欲念过极,房室耗伤,必动相火,亦涸其水;或在汗下之后,失血之余,均能导致水虚不能制火之证。例如:心烦、少寐、头晕、口干、咳嗽、盗汗、夜热及亡血、失精等。 治疗之法,不必去火,惟有补水以配火,则火自敛。赵养葵云:“夫命门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者也。火之有余,缘真水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深得水虚火盛之治法。临证时,每以六味地黄汤、一阴煎,兼服归脾丸,功效殊佳。至于苦寒损阳之剂,慎不可轻投。但“阴火”治疗,取效较迟,服药须坚持一定时期,方能取效,并须同时注意养生,殊为重要。 姜某,男,46岁。素有便血之症,经常头目眩晕,面赤,耳鸣,时觉一团火气上冲,午后更觉显著,一日便后,突然头晕仆地,经家人发觉,急邀余诊。此时患者已苏醒,但记忆力顿失,环顾其子女,不能一呼其名。自云恍如梦中,头晕,烦热,言语迟缓而有力,面色发赤,舌质红干无苔,脉大、两尺更显。余认此证为下虚,由于阴亏阳亢,已非一日,水不制火,不能涵木,所以头目眩晕而仆倒。今乘更衣之劳,津注于下,火炎于上,故有此变。神明失其主宰,故神智不慧,情境俱忘,法当补水配火,以制阳光。乃拟大剂六味地黄汤,加玳瑁、阿胶、生龙牡、麦冬、人参、五味,文火慢煎取浓汁,时时呷服。三剂后,头晕与烦热显著减轻,但精神仍恍惚,记忆时好时坏,乃制专翕大生膏与归脾丸两方,嘱其交替服用,三月后诸证霍然而愈。 3、阴盛逼阳 吾人之真水真火藏之于肾,惟水中之火,宜藏不宜露,藏则能生气,露则为病。火之不藏,源于火气极虚,水寒极盛,逼其火而外越。正如赵养葵所云:“平日不能节欲,以致命门火衰,肾中阴盛,龙火无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归……”赵氏的论述,是值得我们参考的,但龙火不藏的原因,尚不止此,其中亦有外邪内传,从阴化寒而成的,例如《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里寒外热”即是阴盛逼阳,龙火不潜的反映。 此外,亦有因于误治,损伤阳气而成的。例如:误汗之后,身热,面赤,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误下之后,身热不宁,躁烦特甚;亦有汗下之后,额上汗出,气高作喘,面赤如朱……例如《伤寒论》太阳篇的真武汤证、干姜附子汤证、茯苓四逆汤证等。 龙火不藏的常见证候有: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有咽喉肿痛,咳嗽喘促者;有自汗,心烦,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有面赤如朱,不思茶水,而胸腹痛甚欲按者;有口舌生疮,牙缝流血者;有吐血而心烦不安者;有消渴而饮一溲二者……阴盛逼阳之脉,每见洪大无伦,或两尺虚软,或见细数,但都按之无力为其特点。 以上的证候,轻者以辛热之药杂于壮水剂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右归饮、八味地黄汤之类;重者,则不掺阴柔之品,采用“四逆汤类”以急救亡失之阳。 虚阳上窜,吐红特甚的,镇阴煎加童便,效果很是理想;痰涎涌逆、喘鸣气急、下虚上实的,独参汤调服黑锡丹奇效。若阳虚已极,姜附无功时,宋人的金液丹,间灸气海、关元、太溪等穴,壮数愈多,效力方显,以匡四逆辈的不逮。 经治疗后,阳气恢复,龙火潜藏,仍继服甘温之药,以促进生化之源。并须远房帏,养心宁神,或运用气功疗法以巩固疗效,颇属重要。 吴某,男,48岁。一日因大声喊唱,突然吐血,逐渐增多。心内发烧,躁烦异常。曾服百合固金汤与荷叶丸,病反加剧。切其脉洪大而软,沉取无力,视其舌质淡而胖大,苔湿白滑,头上出虚汗,自称:“心内烦乱,气不够用,嗓子觉痛,渴不欲饮。”余诊为阴盛逼阳,龙火浮越之重证。乃拟镇阴煎,童便一碗为引,急煎服之。服第一煎后,血即见少,精神稳定,第二煎即不吐,复诊改用桂附地黄汤合生脉饮。又两剂诸证向愈,惟觉疲乏无力,动则气短心悸,乃以归脾汤送金匮肾气丸,约月余始恢复正常。 4、肝气抑郁 肝郁之火,多为情志之病。因肝属木,木性喜条达,肝气喜舒畅,若人情志抑郁,神气不畅,则气郁为火,相火乃发,妇女患此者,尤属多见。赵羽皇云:“盖肝性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或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证,何莫非肝之象乎?” 另外,肝郁之病,复有脾虚不能培木,肾虚不能涵木而成者;因肝木端赖水土之滋培,失之则违其疏泄之性,郁屈而不伸,于是则有克脾伤阴的不同。肝病及脾,人多易识,而肝病伤阴,人多忽略,因肝肾为乙癸同源,皆内藏相火,今气郁于肝,必火动于肾,相火封藏不固,使精血暗耗,则火动益甚。常见有骨蒸夜热,头目眩晕,心烦不寐,食少痰多,咳红呕血等证。 治疗肝郁之火,断乎不能用苦寒之药,惟在调达肝气,顺其性而治之,方为得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达者,条达舒畅之义,如逍遥散,方中的白术、茯苓助土以培木;芍药、当归补血以滋木;薄荷、煨姜均能透达木郁,尤以柴胡善能条达肝胆,升发火郁,相合成剂,颇符合“木郁达之”的治则。除用逍遥散治疗外,如兼有脾虚证候的,间服补中益气汤;肾虚火动的,兼用地黄丸,均可随证施治。 陈某,女,32岁。因母病重抑郁而生病。其证:心烦,头晕,失眠,胸胁满闷,午后发烧,贴近砖墙始爽。饮食乏味,口苦,时时太息。经期不准,前后参差,量少色紫,腰腹痛胀。曾服芩连四物加理气之药无效。切其脉弦细而直,望之面容消瘦,两颊带赤,唇舌俱红,少苔。诊为气郁生火,血虚不能柔肝之证。因屡服苦寒,脾阳被抑,清阳之气不得升达所致,乃处一方:粉葛一钱,升麻五分,羌活五分,独活五分,防风一钱,芍药三钱,生、炙甘草各二钱,人参一钱,姜枣为引。 连服两剂,发热渐退。心烦少安,余证依然。改用:柴胡、芍药、当归各四钱,茯苓、白术、炙甘草各三钱,牡丹皮二钱,黑栀子一钱,煨姜、薄荷各五分,香附、郁金各一钱,鳖甲、牡蛎各三钱。服药后,一夜酣睡,心胸豁然,渐能饮食,但觉精神疲乏,周身无力。乃以归脾汤间服逍遥丸,六七日后,午后之热全退,体力逐渐增加,后以参苓白术散与逍遥丸交替服用,月经亦渐准。 火,在中医看来,身体的最佳状态是“阴阳平衡”。如果阴和阳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身体就会感觉到不舒服。 上火的火,很多朋友会联想到热,再结合到一系列的身体表现,往往会觉得是因为体内的“阳”更多一些,但这只是上火的其中一个原因。 打个比如,我们可以把身体想象成是一口装满了水的锅。当下面的柴火越来越旺,锅会变得越来越烫,这个相当于就是“阳”偏多一些,也就是实火。 如果柴火本身不变,还是那么大,但是锅里的水少了,锅也会越来越烫。这个相当于就是“阴”偏少一些,也就是虚火。 放在身体上,怎么来辨别自己是实火还是虚火呢?简单一点来说: ①实火的人 上火的部位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的反应 症状一般来得比较急 在上火期间容易口干,想要喝冷饮,或者喜欢凉的东西 舌苔偏红或者偏黄 ②虚火的人 上火的部位虽然也会有肿、痛的感觉,但是并不发红发热 舌苔偏白 虽然在上火,但还是喜欢吃热热的食物,比较怕冷 另外虚火的人,还有一个典型的情况是上热下寒,上半身有火气,下半身却还是寒的 经常有这种情况: 经常性的会长口腔溃疡,但是热痛感并不强。伸出来看看舌苔,是偏白的,看起来并不像上火,反而体内有寒。 这就是虚火,因为长时间劳累后,消耗了身体太多阴血,所出现的口腔溃疡。 实火可以直接用一些清热泻火的食材,比如金银花、菊花、桑叶、麦冬等等。 而虚火就要复杂一些了,虚火主要是补虚,不太需要帮助自己清火。但具体怎么来补虚,还是要根据你的身体来判断。 虚火到底是哪里虚? 虚火的虚字,正好点出了一个时间尺度,它是在一个长期自我消耗下出现的情况。 所以虚火一般除了有上火的反应之外,身体还会有一些长期性的症状表现。可以认真回想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找到原因。 再和大家分享几个清虚火的思路 ①对于体寒阳虚的人来说 补阳就是清热 我们身体的最佳状态是,阴阳平衡。当阳气不足,没有办法和阴气相交融,就会像云一样轻飘飘地往上漂浮,在我们上半身出现发热的情况。 这时候,首先要把上浮的阳气往下牵引到下半身来,也就是和阴相交融,再来帮助自己把阳气补足了。 常用的引火下行的食物有肉桂、乌梅、桂圆,也可以通过艾灸下身的穴位:三阴交、涌泉,或是通过泡脚的方式。 ②对于湿气重的人来说 祛湿就是清热 中医说,湿性黏滞。不仅是指化解它的时间长,同时也讲出了湿气的特性:它很粘稠,会把身体的动能包裹住,脏腑在运行时,就会形成阻力。 就和开车一样,阻力上来了,发动机在转动,但是车不能往前走,于是你就更用力地踩油门。这个在原地的热能,就聚积在一起,越聚积越热,所有湿气久了,就会产热。 脸上长痘,冒油,口臭……稍微在吃一点热性的食物,上火的情况就来了,这时候重在帮自己清理湿气。 常用的祛湿食材有:茯苓、白术、薏米、玉米须等等。也可以直接喝清舒茶,配方为:陈皮、干姜、薄荷、甘草、绿茶、白茅根按照2:2:2:2:1:1来泡水喝。 ③对于肝气郁结的人来说 疏肝就是清热 肝调控着我们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时候,肝气就会郁结。气血进而开始淤堵,无法继续流动。 堵的时间越来越久,就会开始化火,一直燃烧,形成肝火。 无缘无故的发火,老感觉嘴巴发苦,头痛、头晕,眉头微微发胀,甚至吃东西也开始不消化……都是肝火的反应。 这时候,一方面要帮自己清肝火,一方面也要梳理肝气。 梳肝的食物有玫瑰花、桂花、佛手、陈皮、薄荷等等。如果你肝郁化火的厉害,可以喝栀子舒肝饮,在清火的同时,保护脾胃。 配方是平阴玫瑰/茯苓/佛手/桔梗麦芽/紫苏叶各3g,栀子/蒲公英根各1.5g。 ④对于阴虚火旺的人来说 滋阴就是清热 用上面的例子来说,阴虚就是锅里的水太少了,把身体里的津液都给烤干了,人自然就会出现浑身燥热的反应:手心脚心发烫,口干舌燥,舌苔发红并且干燥,内心觉得特别烦躁…… 这个时候,身体需要的是津液的滋润,而不是一味的清火。 滋阴的食物有雪梨,马蹄,银耳,玉竹,甘蔗,百合等等。可以经常用这些食物,给自己煲一碗小甜汤。 上火是身体发给你的小信号,关键是一定要读懂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身上的很多不舒服,都是身体发给我们的小信号:在提醒我们,现在的状态不太对,需要停下来重新调整一下了。 好多朋友一遇到这种情况,就想赶紧找一个方子吃一吃,其实是把这个小信号给暂时屏蔽了,没有真正把背后产生问题的原因给找出来。时间长了,反而堆积成了更大的不舒服。 下次遇到上火的时候,不妨先按照上面给的思路,想一想身体最近的状态,再来帮助自己调理到一个更好的状态。 再聊一下,人体里的“火”:气有余便是活火 阳是热,阴是津、血、水,每一个脏腑里阴阳是平衡的。心火是君火,肝火和肾火是相火。心是火脏,肾是水脏,在正常情况下,肾水是足的,它能上滋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火能下温肾水,使肾水不至于过寒。 饮食辛辣,肥甘厚味都能助湿生热,时间长了热会伤阴,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过激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也会产生火,过了便不行,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40岁之后,阴分自然下降,暗耗了真阴,肾阴不足,肾水不能去制约心火,火热之象就出来了。 虚火,菊花是很常用的中药,有非常好的泻火的作用,但是这个火要分虚火和实火,虚火菊花茶去不了。虚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我们的生活方式里面,包括饮食起居、情志没有重视,把真阴暗耗了,虚火就产生了,这样的虚火是比较难去的。 脸上长包只是虚火的外象,身体里面有很多的变化可能我们看不见,可能会出现很多恶性的问题,甚至发展为癌症。 为什么阴虚火旺会发展为恶性肿瘤? 阴虚火旺直接影响正常代谢,耗伤人体内正常的水液,水液浓缩,浓缩以后变成湿,湿聚成痰,产生痰阻气机,出现气滞血瘀,影响血脉运行,痰湿积累到一定程度化瘀生毒,瘀毒在机体内停留日久,反复刺激,再有一个诱因,就会出现癌毒。 五脏阴阳失调都会化火,要防止五脏阴虚火旺,最应该保护肾阴,因为肾是水脏,具有滋养五脏之阴的作用。 菊花去火有误解。野菊花是苦寒的,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痈疽疮毒,长疖子,溃疡,适用于实火人群。 滁菊,金丝黄菊,胎菊,黄山贡菊,雪菊,杭白菊等的功效差不多,能明目而清头风,主要用于清肝明目。 脸上长痘,喝菊花茶越喝越上火? 面部是足阳明胃经所循行的部位,是多气多血之经,气血特别充盛,和五脏里的肺和胃关系最密切,脸上长痘属于肺胃有火,菊花针对实火,而且是清肝火所以不适合用菊花。 调理阴虚火旺的食疗方:鲜石斛、沙参、芦根、煲猪肉 材料:鲜石斛20g,南沙参15g,鲜芦根50g,猪肉g 制法:先把材料洗净,然后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再将瘦肉、石斛、沙参、鲜芦根一起放入锅内,慢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点评:沙参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南沙参因含有生物碱、挥发油等,所以还具有降低体温、镇痛、强心等作用。芦根味甘性寒,具有清热生津,除烦,利尿的功效。石斛微寒味甘,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几味养阴清热药食互相配伍煮汤,特别适合高温工作环境,汗出过多,阴虚火旺之人食用。 禁忌:风寒外感,脾胃虚寒之人慎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xz/6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灵芝具有调节失眠的作用,健康的根治失眠是
- 下一篇文章: 每天一剂鹿茸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