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养脾小攻略强健脾胃引接炎炎夏日
天气炎热,即将进入长夏,是养脾的黄金时节。古语有云:“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夏季以潮湿闷热为主,而脾喜燥而恶湿。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遵循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这是人类养生的根本所在。只有顺应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人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才能得到正常运转,否则会发生疾病。 在养生方面,我们要有节制地饮食,保持规律的起居,避免过度劳作。特别对于脾胃虚弱、体内痰湿重的人,夏季的三伏天是宝贵的机会。通过培育长夏的阳气,我们可以强健自己的脾胃功能,健脾化痰祛湿。这就是夏季的三部曲:贴敷三伏贴,利用冬病夏治的原理,激发全身的精气,调节脏腑的气血,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这对于阳虚、气虚、脾胃虚弱、体内痰湿重的人尤为适用,而现代绝大多数人的脾胃都有一定的问题,因此贴敷三伏贴可能比吃药效果更好一些。 长夏是湿热多雨的季节,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护的重要时期。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是否正常是保证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旦受湿气伤扰,就会导致脾气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的减退,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生反复感冒、咳嗽、中暑等问题。脾脏升清降浊功能也会减弱,出现乏力、消瘦、大便不调、烦躁等症状,这都与湿热内侵脾胃功能呆滞、消化吸收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长夏期间要以健脾护脾为主,补脾是养生的关键。 脾虚的表现主要有:饭后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颜色萎黄、排便无力等。脾虚对人的危害不容忽视,严重的脾虚会导致中气下陷,出现头晕、内脏下垂等症状,还会影响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容易出现皮下瘀斑、出血、便血、月经过多、牙龈出血等问题。脾胃功能不好会导致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充足的滋养,所以补脾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关键。 造成脾气虚的原因主要有:过重的思虑情绪压抑、过度劳累缺乏运动、放肆的饮食偏重油腻辛辣、饥饱失常、生活不规律、熬夜作息不规律、冷不保暖、热不减衣。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补脾的方法,针对脾气虚,首先要改善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素体脾虚等原因。脾虚的舌脉表现为舌淡或伴有齿痕,苔薄白。针对这些问题,推荐以下药膳: 黄芪薏米粥:大米克、黄芪30克、薏米30克,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转小火维沸40分钟即可。 黄芪党参粥:黄芪2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生姜3片、大米50克。先将黄芪和党参加水煮20分钟后取汤汁,再将汤汁与大米、茯苓、生姜煮成粥即可。 温阳化湿汤:砂仁20克、莲子20克、白扁豆20克、薏米仁20克、瘦肉20克。将四味药材加水煮30分钟后再加入瘦肉煮30分钟即可。注意上火生疮的人不适宜此汤。 沙参麦冬扁豆山药粥:沙参10克、麦冬10克、炒扁豆15克、干山药20克、新粳米50克。先将沙参和麦冬加水煮20分钟后取汤汁,再将汤汁与粳米、扁豆、山药煮成粥进行食用。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少问题,体力劳动锐减,经常久坐不动,过于安逸,甚至连体育运动都懒得做,也会伤害了我们的脾气。因此,补脾是非常必要的。想要补脾,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哪里出现了问题。脾气虚的病因可能是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素体脾虚等。所以,我们要注意饮食调理、合理安排作息、适当锻炼,从而保持健康活力,迎接炎炎夏日!#八月创作激励计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cc/13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失眠最该喝这碗汤,广东人经常喝,养心
- 下一篇文章: 夏日无病三分虚气虚喝它血虚喝它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