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大疱性皮肤病继续教育学习班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103/4753196.html 年10月17日至20日,全国大疱性皮肤病继续医院顺利召开。共有来自上海和全国17个省,23医院的名皮肤科同行参会。 郑捷教授,讲题:哪些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适合外用激素治疗 随着社会老龄化,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瑞金皮肤科自年开始使用外用激素疗法部分甚至完全替代系统药物治疗,但临床上有时候会碰到对于外用激素治疗抵抗的患者,郑捷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如何通过临床指标判断哪些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适合外用激素治疗。 潘萌教授,讲题:天疱疮的诊疗规范 医院潘萌教授对天疱疮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经验分享。目前对于天疱疮的一线治疗仍为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为减少激素治疗副作用、应尽早进行激素减量,在治疗过程中可加用免疫抑制剂、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或生物制剂等。最后,潘萌教授分享了来自年世界皮肤病学大会中关于大疱性皮肤病的一些诊断新进展,包括采用BIOCHIP技术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的新方法等。 李薇教授,讲题:硫唑嘌呤在寻常性天疱疮治疗中的应用 医院李薇教授则介绍了硫唑嘌呤在寻常型天疱疮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由于患者在使用硫唑嘌呤后存在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因此可通过基因检测,预知其出现骨髓抑制的可能性,除常用的TPMT基因之外,还补充介绍了其他可能导致副作用发生的相关基因如NUDT15及IPTA基因等,从而实现安全使用硫唑嘌呤及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陆树良教授,讲题:创面修复的基本规律 难治性创面是皮肤科医生在大疱性皮肤病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而对创面愈合基本规律的了解则有助于临床医生通过对外用药物剂型及敷料的选择等,加强和改善创面的处理,从而促进创面更快、更好地愈合。瑞金陆树良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一项窦道创面诊疗的新技术——内镜,它以更精准的可视化方式消除创面的死腔和盲端,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开启了创面修复的新高度。 骆肖群教授,讲题: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与间质性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医院骆肖群教授,医院大疱病研究团队目前的临床研究及国内外文献报道,分享了自身免疫性大疱性大疱病与间质性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10.78%(57/)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患者伴发间质性肺炎;同时研究发现KL-6可作为评估间质性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生物指标。这项研究为间质性肺炎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冯素英教授,讲题:四环素类药物的非抗生素特性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国医院冯素英教授,报告了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炎特性,尤其是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及四环素在自身免疫大疱性皮肤病应用、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为疱病的非激素治疗提供了思路。 唐国瑶教授,讲题:皮损表现在难治性口腔溃疡诊治中的价值 上海交通大医院的唐国瑶教授结合重症多形红斑、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等临床实例,形象生动地展示并总结了皮损在难治性口腔粘膜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提出了大疱性皮肤病鉴别诊断新思路。 姚智荣教授,讲题:DSG突变与皮肤疾病 医院皮肤科主任姚智荣教授,则对天疱疮发病机制中重要蛋白的基因——DSG基因突变所致的相关皮肤疾病包括掌跖角皮症、SAM综合征等进行了介绍,丰富了皮肤科医生对于DSG相关罕见疾病的认知和了解。 朱学骏教授,讲题: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与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院朱学骏教授通过结合具体的病例对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与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提出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上具有非常多的相似性。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对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治疗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提出了氨苯砜对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氨苯砜不是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与线状IgA的鉴别的唯一标准。氨苯砜对于部分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今后工作中,需要临床医生的重视表皮下疾病的鉴别诊断。 施若非主任,讲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诊治 医院施若非主任从临床病例入手,围绕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等,就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诊治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 赵肖庆医师,讲题:表皮下水疱病的病理表现 医院赵肖庆医师为大家带来的是“表皮下水疱病的病理诊断”的分享。表皮下水疱病是一组具有不同机制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疾病,水疱的位置可存在于表皮下部、透明层或致密板。对于表皮下水疱病,需要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查综合考虑方能做出精确诊断。 左亚刚教授,讲题:表皮下大疱病的诊断和鉴别 医院左亚刚教授,为大家分享了表皮下大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是一类病理上表现为表皮下水疱的水疱大疱性疾病,包括免疫性疱病和非免疫性疱病两大类。左教授结合病例着重介绍了免疫性的表皮下大疱病,他提出对于EBA和BP的鉴别,采用盐裂DIF的方法效果更佳。 张桂英教授,讲题:寻常型天疱疮治疗的新利器--白细胞介素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的张桂英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寻常型天疱疮治疗的新利器--白细胞介素2(IL-2)。而近期陆前进教授领导的团队也将在全国开展一项采用IL-2漱口液治疗寻常型天疱疮口腔黏膜损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为寻常型天疱疮患者提供一种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的新型治疗药物。 陈喜雪教授,讲题:利妥昔单抗治疗天疱疮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医院的陈喜雪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利妥昔单抗治疗天疱疮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医院十年间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74例难治性寻型天疱疮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发现,与传统治疗相比,利妥昔单抗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疗效也优于传统治疗。 张福仁教授,讲题:无水疱的大疱性类天疱疮 山东省皮肤性病防治研究所的张福仁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两个无水疱的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例,两名患者的皮损均无典型类天疱疮的水疱、大疱等表现,因此在疾病的早期未得到正确诊断,该病例的报道为临床医生认识罕见类型的类天疱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刚教授,讲题: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机制研究 空军医院王刚教授分享了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王刚教授分别从参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疾病发生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及B细胞的研究入手,为大家详细解读了近几年关于BP研究的最新进展。 全国大疱性皮肤病学习班旨在对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取得的大疱性皮肤病相关的成果及进展进行交流,不仅加强国内外医生之间的沟通探讨,也将首次在医生、护士、患者之间建立交流,达到医患沟通、患者教育的目的。潘萌教授希望参会者都能学有所得,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和科研实践工作中。 大疱性皮肤病继续教育学习班专家与参会者合影通讯员:李沅蔚张莉张雪彤吴冠儒元慧杰 编辑:乐猗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cc/5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带状疱疹患者发病后的表现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