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入足太阳理游风,细辛入足少阴散伏寒,苍术入足太阴去湿,白芷入足阳明散风。(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羌活归足太阳膀胱经,能发散风寒,又去风湿,上半身风湿诸疾多用之。细辛归足少阴肾经,能温经散寒,既去内寒,又散风寒,如与麻黄、附子同用,则治少阴伤寒,少阴头痛亦用。苍术归足太阴脾经,能燥湿健脾,是治湿阻中焦的主药。白芷归足阳明胃经,能去风止痛,善治头面诸风。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中元节过后,仿佛人心多了一丝秋乏和秋怨!眼下暑热未退,秋燥又起,岭南的暑味儿格外闷热,加上全国各地都高温不降,国外事态动荡,很多人还是愿意窝在家中,吹着空调,啃着快递到家的瓜果梨桃,手里把玩着不忍释手的手机或IPai,“葛优躺”斜睡在沙发或床铺上,就是上班一族也满心的浮躁,情绪难宁,有人不禁期盼着中秋节的到来,可以团聚,可以小憩一会,殊不知,眼下暑期还没结束,这本来就是一年中最长的节假日,只是自己没得空闲而已。

为缓解心绪不宁,中药茶疗和音乐疗法是不错的选择,听着赏心的轻音乐,品一碗宽心茶:合欢花3克、玫瑰花3克、素馨花2克、西洋参4.5克、金桂花3克、白梅花3克、檀香2克、五味子1克、甘草3克,白开水冲泡,加盖焖茶三分钟后即可,趁温热饮用。至于秋乏之倦怠,可以使用三仙茶:仙灵脾6克、仙鹤草10克、仙茅6克、肉苁蓉6克、西洋参4.5克、枸杞子10克,加水适量稍稍煮数沸做茶频服。赵朴初92岁时曾书《宽心谣》:“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可以时常玩味,以宽心寡欲。

麦某某,男,52岁,年8月15日初诊,因“全身泛发瘙痒出疹腹股沟尤甚一周”来诊,患者既往有足癣、腹股沟湿疹和痔疮,自行在住所附近的药店购买“真菌王”软膏涂抹足癣有一定缓解,患者臆测可以治疗腹股沟湿疹所以涂抹一次,未几,便出现全身刺挠瘙痒,随抓随见局部皮肤出现风团疙瘩,医院看诊,按照皮肤过敏给予抗过敏西药,服用五日未能痊愈,依然在颈部及腹部、腹股沟处出现瘙痒疙瘩。观其舌:舌紫红胖大,苔黄腻;切其脉:浮、滑、数。按照瘾疹湿毒浸淫证(接触性皮炎)治疗,药用:蛇床子、地肤子、芙蓉叶、紫草、白芷、白鲜皮、黄柏、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猫爪草、牡丹皮、蝉衣、乌梅、制何首乌、徐长卿、鱼腥草、莪术、僵蚕、白术,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药渣煮水外洗。

配合针刺曲池、冲门、百虫窝、蠡沟穴、三阴交、阴陵泉、脐八针,艾灸腹部及腹股沟处。

对于外阴瘙痒及阴囊湿疹,父亲一般使用中药外洗方调理,药用:苦参15克、黄柏15克、枯矾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蛇床子15克、莪术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蒲公英15克、花椒10克、白芷20克,水煎煮,外洗,效果颇为显著。

钟某,女,30岁,年8月10日初诊,因“咳嗽缠绵难遇一个月”来诊,患者月前因感受风寒进而出现咳嗽症状,就近医疗场所诊治,给予抗炎止咳药物不见好转,有看过中医亦不见痊愈,经朋友介绍来我处诊治,根据病史和诊治刻下的症状、舌像、脉象,诊断为咳嗽病(肺肾两虚、痰湿蕴结、气阴不足),因为长期咳嗽难免气阴不足,故而药用:

因为久咳,药物起效难免缓慢,故而给予针刺风池、肩井、大椎、风门、肺俞、秉风、曲池,加艾灸大椎至肩胛间区以温肺散寒、化痰除湿。

经治疗一周,咳嗽痊愈。

咳嗽一症,在临床颇为常见,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而在临床,辨证治疗尤为重要。曾遇到一患者,慢性咳嗽迁延治疗三年余未见好转,所使用的药方多年未见明显改动,近日因为肩膀跌伤过来针灸治疗,跟我咨询“为何久咳难愈?”观其面色苍白,精神尚可,咽部充血红肿,扁桃体如常,舌淡胖苔白腻,闻其咳嗽偶发稍有喘促之象,切其脉沉细弱,不见浮脉之象,故而病邪在里。既往方药皆一味解表止咳,未从根本出发治疗致咳喘之病邪,所以止咳药物使用弥久仍不能蠲除咳喘之病症。

牛黄(西黄、犀黄、丑宝)乃牛科动物胆结石,分胆黄(蛋黄,生于胆囊,品质优良)和管黄(生于胆管、肝管——肝黄),常言“黄牛干瘦有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凉,功能化痰开窍、息风止痉、清热解毒,常用通草丝、灯芯草或棉花包好放在吸水强的物品上阴干,切忌风吹日晒,以免裂开,影响质量。牛黄为热毒疮瘍、丹毒、咽喉肿痛要药,多入丸散,每服0.15—0.35克。近些年来,因为天然牛黄资源有限,导致价格昂贵,人工牛黄在中医心理上还是不乐意接受的,效果不及天然牛黄好。所以,牛黄在临床上使用率比较低。市面上,诸多含有牛黄的中成药还是比较多的,本品清热解毒作用较强,用于咽喉肿痛、溃烂,口舌生疮,可配以麝香、珍珠、冰片等外用,如八宝吹喉散,或配以草河车、银花、黄芩、雄黄等内服,如牛黄解毒丸,并治一切痈疽疔毒之症;用于乳癌、瘰疬、痈毒等症,以本品为主治药,与麝香、乳香、等药合用,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如犀黄丸;本品又能清心豁痰,开窍醒神,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阻闭包所致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等症,单用本品为末,淡竹沥化服,即《外台秘要》治婴儿口噤方;若与香、朱砂、犀角、黄连等配伍,其效尤著,如安宫牛黄丸(为神昏要药要方,目前临床多用于中风的防治);本品有清热凉肝、息风止痉功效,用治温热病热盛所致惊厥、抽搐之症。常与朱砂、蝎尾、钩藤等配伍,如牛黄散;治小儿急惊,壮热神昏,痉挛抽搐之症,可配以麝香、朱砂、天竺黄等,如牛黄抱龙丸。

夏天无(一粒金丹、洞里神仙、飞来牡丹、土元胡、野延胡、伏地延胡索、无柄紫堇、落水珠)性温,味苦、微辛,归肝经,具有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除湿之效,用量5—16克,煎汤内服;或研末,1—3g;亦可制成丸剂。临床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腰肌劳损、高血压等。譬如:①治高血压,脑瘤或脑栓塞所致偏瘫:鲜夏天无捣烂。每次大粒4~5粒,小粒8~9粒,每天1~3次,米酒或开水送服,连服3~12个月(《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②治各型高血压病:a.夏天无研末冲服,每次2~4克。b.夏天无、钩藤、桑白皮、夏枯草。煎服(江西《中草药学》)。③治风湿性关节炎:夏天无粉每次9克,日2次(江西《中草药学》)。④治腰肌劳损:夏天无全草15克,煎服(江西《中草药学》)。临床上,对于瘀血痹阻的病症使用夏天无效果比较显著,只是此药很多药店没有存货,购买较为困难。

消渴病方:黄芪30克,淮山药30克,生白术12克,云茯苓30克,太子参30克,玉竹参30,制黄精30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30克,生地黄30克,麦门冬15克,天花粉30克,紫丹参30克,三七参4.5克(冲服),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父亲曾总结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主要有:蛤蚧、黄精、川黄连(大剂量使用)、绵黄芪、荔枝核、鬼箭羽、葛根、生地黄、熟地黄、缫丝、地骨皮、霜桑叶、桑葚子、桑白皮、桑螵蛸、京玄参、天花粉、人参、仙灵脾、西洋参、辽五味、枸杞子、玉竹、北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福泽泻、猪苓、云茯苓、苍术、淮山药、仙鹤草、山茱萸、肥知母、牛蒡子、白僵蚕、白芍、赤芍、苦桔梗、夏枯草、制何首乌、生北山楂、南沙参、石斛、紫丹参、牡丹皮、苦瓜干、玉米须、芦根、石膏、白茅根、菟丝子、沙苑子、海带、黑木耳、刺五加、肉苁蓉、石菖蒲、白蒺藜、穞豆衣、黑豆衣、藜麦、金荞麦、百合、女贞子、灵芝、川大黄、紫河车、番石榴、虎杖、鬼针草、猪胰脏等,临床上辨证选方后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二种以上药材,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历代医家对于消渴病症的治疗经验颇多,针灸和中药皆有良效,针刺常选用背俞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腕骨、内庭、关元、中脘、胰俞、消渴穴(小腿脚踝内侧至胫骨的正中点,三阴交上三寸)以及脏腑的募穴为主穴进行辨证加减治疗。

“免诊号”取消通告

因门店系统升级,目前系统无法输入免诊号,自即日起,诊费按照系统程序设定收取。

看病收诊金自古有之,特别是在电影《医痴叶天士》中叶天士是一个只收诊金,不贪钱财的好医生。有一次,叶天士行医途中遇到一户靠乞讨为生的人家,一家人都感染了风寒,叶天士为他们诊疗,并开药方。临行时,仍然要收取诊金,乞丐诊金不够,他打了折上折,乞丐掏出了怀中仅有的几文铜钱付了诊金,叶天士照单全收。收完诊金后,反问乞丐:“你不是乞丐吗?为什么不乞讨呢?”乞丐恍然大悟,赶紧向叶天士乞讨,叶天士拿出一锭纹银给乞丐,乞丐一家感激不已。收诊金为了体现医者的劳动价值,也维护了乞丐的尊严;施舍银两体现了叶先生的博爱之心,“与医道无关”,两者互不矛盾,倒是愈发彰显叶先生“痴”性的可爱之处,也看出叶先生对病患者一视同仁,既不畏权贵,也无高低贵贱之分,为医道之精髓之一。

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金”,但是要在董家后院种植杏树,重病者,看好后种杏树5株;轻病者,种杏树1株。

电影《千古药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在元宵佳节与民同乐,娘娘长孙皇后病危昏倒,看到皇后病危,太医束手无策,太宗大怒,鄱阳公主建议张榜招天下名医。张一榜多天,无人揭榜,唐太宗如热锅蚂蚁,这时徐茂公想起曾为太宗征战时治伤的孙春。孙春看后也是束手无策,只好搬出他的师傅孙思邈,最后徐茂公和敬德来请孙思邈。鄱阳公主看到孙思邈,怕他治不好皇嫂。胡太医怕孙思邈治好娘娘的病威胁到自己的前途,所以二人商议测试孙思邈。说娘娘是金面玉体不许望、闻、问、切。孙思邈只好用“引线诊脉”前来切脉,但为了戏弄孙思邈,胡太医将丝线分别绑在桌腿、壶嘴、自己手腕,但都被孙思邈一一识破,孙思邈由娘娘脉膊的跳动而震动的丝线中知道了娘娘的病。认为娘娘怀了胎儿,是胎儿抓住了母亲的肝,所以不能分娩而造成的疾病。于是扎了一针,太子分娩,娘娘病愈。对此,鄱阳公主十分敬佩,遂对孙思邈产生了爱慕之情。唐王十分高兴,就赏给他许多财物。他不要,又给他官作,他也不要。唐王无奈,说“给你什么都不要,难道你想当王吗?”孙思邈立即跪下说:“谢主龙恩”,于是唐王就封他为药王。并赐给他交天翘的王帽和赫黄色的王袍。

历代宫廷或王侯将相为治病张贴榜文高资寻求良医的事例比较多,特别是民间曲艺和故事更是比比皆是。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丫鬟晴雯病了,请来一位大夫胡君荣诊治,尽管贾宝玉对他开的药方并不认可,但既然请来了,诊金还是要付的。给多少呢?按照当时的行情,老嬷嬷建议:“少了不好,看来得一两银子,才是我们这样门户的礼。”宝玉道:“王大夫来了,给他多少?”婆子笑道:“王大夫和张大夫每常来了,也并没个给钱的,不过每年四节一个趸儿送礼,那是一定的年例。”古代1两银子=文,1升大米=1.5斤大米=10文,1两银子=斤大米!

《西游记》唐僧师徒路经朱紫国的时候,朱紫国国王张贴皇榜求贤治病,国王称若可以治愈龙体愿意平分社稷。

清代扬州有洪姓商人慕名医李炳(—,又名李钧,字振声,号西垣)之名“以五百年金聘李之楚,居楚者二年”。

清光绪年间,小说《斯文变相》中有一段描述,医生看诊后,家属给了医生5块银元的诊金,文中所说的银元为光绪元宝,一银元相当于20文钱。

在民国时期众所周知的“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王逢春、施今墨(一说杨浩茹)诊金为一块银元(相当于当时一家平民百姓的半月开支),而且他们轻易不出诊。

鲁迅《朝花夕拾·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

解放前,中医流行一句话,叫“穷人治病,富人掏钱”,所以,很多中医遇到穷人都不收诊费,甚至连药都免费赠送。而给富人看病,那就得要诊费了,而且很贵。我的师祖袁竹荪先生,民国时在上海,最高诊费达到过三百大洋一诊。人家给得高兴,给得有面子,因为这既是尊重医生的学问和劳动,又是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还是在做公益,让医生有更好的条件去救治更多穷人。一举多得,其中还体现了深深的人情味和信任感。

那医生为什么非得收诊费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医生是要靠自己的学识和劳动挣生活费的。一张处方,看上去只是一张纸、几个字,但这张纸背后,买了多少书,拜了多少师,外加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苦功,多少大病当前的心惊胆战,包括看你这个病时的绞尽脑汁,把这些摊进去,就不止几分钱了。作为病人,我们反倒希望这张处方更值钱一些。

第二,收诊费是在给病人和医生自己消恶业。疾病作为一个“果”,它是有“因”的,这个因,往往是与病人自己的生活有关。试想,你整天大鱼大肉,喝酒熬夜玩女人,然后三高了,难受了,甚至小便不利、阳痿早泄、精中带血、不孕不育,这是上天给你的惩罚,医生都给你治好了,让你继续去过着西门庆一样的生活,那医生岂不是逆天而行?上天会惩罚他的,所以很多中医治病救人一辈子,最后却没什么好报。

只要是深有传承的师父,在教徒弟的时候都非常强调这一点:治病不难,难在治人、治心,要让病人改恶向善,至于收诊费,无非是替天行道,收他点罚款而已。而这个钱还不能存着,必须赶紧用掉,用于救济穷人,那是最好不过的。因为真正的穷人的病,往往是出于饥饿、劳累,治这些病不用背恶业,而是积德。据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某位先生,生前业务繁忙,收费也很高,但去世的时候,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但他子孙繁荣昌盛,这就是真正懂了行、得了道的医家,积了德。

第三,付诊费,是在表示对医生的尊重,也是促使他更好地开处方。试想,酒席宴前,你得知某人是中医,就把胳膊伸过去说:“给我好好脉,看看我有啥病不?”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一般的中医,只要不是实在抹不开面子,这时候都不会给你号,一般都是敷衍你一下而已。这时候要是真的给你望闻问切起来了,岂不是要破坏饭局的良好氛围?即使给你开了方,你也不会吃的。如果你恭恭敬敬地登门求治,并且奉上不菲的诊金,医生肯定会认真给你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思想,大家都是有的。

张玉龙医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tx/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