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青春痘 http://m.39.net/pf/a_8860372.html

《外台秘要》里有个方,叫葱白七味饮,配伍精当,功擅养血解表,后世医家广泛用该方治疗血虚外感风寒之证。

传统中医世家传人王寻之老师本文对葱白七味饮进行解读:阴血内虚,上则麦冬清滋,下则地黄浊滋,以葱豉通阳,葛根启津液以资汗,劳水清扬以济之。并对该方的临证运用,如何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进行了精彩阐发,希望帮助大家加深理解。

葱白七味饮的初步解读文/王寻之01

唐时的《千金》、《外台》都是很伟大的著作。《外台》里有个养血解表的方,叫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饮组成:葱白,干葛,新豉,生姜,麦冬,干地黄,劳水。

这个方,用于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诸失血家,病后复感冒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许仁则云∶此病复发,不但起动劳役,或因饮食稍多,或因言语过分,或缘视听不节,或为动转不常,皆成此复。若复甚者,乃至不救,剧于初得病时,不可以复发而云轻易,劳复状一如伤寒初有。如此者,宜合葱白等七味饮,服之渐覆取汗方。

葱白连须(切一升)干葛(切六合)新豉(一合绵裹)生姜(切二合)生麦门冬(去心六合)干地黄(六合)劳水八升此水以杓扬之(一千过)

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温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兼主伤寒。忌芜荑。

——《外台秘要》卷三·天行瘥后劳发方

这个虚人的病啊,还真不好治。一个是组方,一个是见效标准的拿捏。服葱白七味饮的见效标准很细微,“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成年人正常步行,一小时走多远呢?人类正常步行速度是每小时五公里左右,十来里。也就是说,病人服药后,半个小时以上到一个小时之间,有要出汗的感觉,就会慢慢恢复了。

不够时间,说明药太重了。没有感觉,说明药太轻了。

并且,还强调了一个禁忌:忌芜荑。

为什么忌芜荑呢?因为此物香燥,虽具解表之能,却有亏血之弊。病人阴血亏耗,你妄用香燥,当然就不合适了。

02

这个方子,它有个亲戚,《肘后》里面的葱豉汤。它温而不燥,汗而不峻是个平和的药。

加葛根,也源《肘后》,启津液,解肌。

加生姜,是为了加强解表之力。

麦冬地黄,当然是养血滋阴之法了。

劳水,就是甘澜水,取自江河的流水,杓扬千遍。曾经有人认为,杓扬千遍能够增加水里的溶氧。但是,我们煮开的水却是含氧量极低的,增氧之说,似乎不太成立。

江河流水,无污染时,它有点甘味。小时候玩过抓小鱼的同志们就知道,较小范围内的水洼,或手脚或简单工具把这个水搅得极浑,这个小鱼就浮出脑袋,晕了,就很容易徒手抓了。第二日,安静了,水极清。下面细微的泥浆看得很明白,清上浊下的态势很明显。

而江河长流水,那是没有始流的山泉水干净的,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颗粒,奋力杓之,使水达到人力所及速度的极限,激浊扬清,使清居上而浊居下,从而有革故鼎新之能。反复杓之,是使此水具轻扬之性,取其清气。这样认知,可能更接近事实。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每时每刻,都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气的交换。能杓水千遍的人,基本还是健康的,杓水人的“气”也有一定的作用。

那么,补阴血的药为什么用干地黄和麦冬呢?同样性凉,麦冬清滋,地黄浊滋,安排是很精巧的。

阴血内虚,上则清滋,下则浊滋,以葱豉通阳,葛根启津液以资汗。劳水清扬以济之,大体是这么一个意思。

03

本方临证时,也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如果恶寒较重,可酌加苏叶,荆芥。但有一点要注意,苏叶昼开夜合,有贯通阴阳之能,而荆芥这个药不能用的太重,少数患者会有轻度出血表现的,本来血亏,又去劫血,这个是不太合适的。因此荆芥宜轻,而苏叶可稍重。

身热较盛的,可酌加银翘和酒黄芩。如果有出血,也可加茅根芦根仙鹤草一类。胃纳不佳,可稍加陈皮和其它宽中健胃药,总在随机应变。

若虚象明显,药中可加少许晚稻米煎之,也可酌加南沙参。人以胃气为本,用米出不了问题,南沙参体轻有孔,益正而不恋邪。

这个方,就说到这里。

I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王寻之,原文发表于“罾事物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zy/1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