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馆专业很重要,中药代煎好不好
当人们需要服用中药的时候,往往会让中医师或者自己在家将中药煎煮,那么在煎制中药的时候,我们又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样往往让药物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那么在中医煎制中药的时候应该掌握好哪些方面,才利于中药的药效发挥而不损失药效呢? 中药多数是用来煎服的,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很多人拿着中药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煎药,下面就教大家中药煎药的一些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中药熬制步骤 1、使用冷水(高出药面少许)充分浸泡20-30分钟,目的是使药物完全渗透(并适当加以搅拌),煎煮时便于药物有效成份溶解。 2、煎药前,水不足时需要加水,以水高出药面3-4厘米为宜。 3、大火煮开后,再慢火(小火)使药液保持较小沸腾即可,从煮开后算起,时间约为20分钟(药汤多可继续熬)。 4、以上为头煎,倒出煎好的药液,再加冷水(等砂锅稍冷却后再加水,这样砂锅不易破裂)量比头煎时稍少,大火煮开,再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此为二煎(熬第二遍时,可以加温水,加的水量为第一次的一半)。 5、头煎、二煎药液合起来(约-毫升),分数次温服。 第二:煎煮中药注意事项 1、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 2、加水量要适当,煎之前要浸泡,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 3、注意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保证疗效。 4、变质或煎糊的中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一般来说,沙锅,瓦罐,陶瓷都可以实在不行不锈钢锅或铜锅也可以,但一定不可以用铁锅和铝锅。 6、沙锅,瓦罐,陶瓷比较好,搪瓷盆,不锈钢锅次之。但一定不可以用铁锅和铝锅。铜锅最好也不要用。 7、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谨遵医嘱。 第三:服药注意事项 1、盛中药的器具最好为陶瓷或不锈钢。 2、中药在熬的过程中如果熬干了,一定不要加水,必须倒掉,因为熬干的中药毒性相当大。 3、中药可喝完后再吃冰糖,但熬制过程中不能加糖。 4、喝中药就在饭后。 5、一般熬一副中药分两次喝,早晚各一次。 6、忌辛辣、生冷、油腻,多食蔬菜水果。 7、服法:一般感冒药,空腹温服;补药,餐前半小时温服或睡前服;消炎解毒及治风湿的药,一般饭后半小时冷服。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1.煎药器具 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器具为佳,忌用铁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 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 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 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 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一般每煎约-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ml。 6.服用时间 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方法 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注意事项 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特殊中药煎法要切记 对一些性质特别的药物,根据病情需特殊煎煮的,医师一般都在处方上注明,负责调配处方的药师也会特别嘱咐病家,并予以单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先煎 对于矿石类、动物角甲、贝壳药物、有毒类药物,如生石膏、龟板、乌头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份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它药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钟; 2、后下 对于含挥发性成份如薄荷、青蒿、藿香等,还有不宜长时间煎煮的如钩藤、杏仁等药,应该在其它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再放入锅内煎煮; 3、包煎 对于一些花粉种子类如松花粉、蒲黄、葶苈子等,质地较轻体积小的颗粒种子的如车前子等,含细小绒毛的如旋复花等,煎煮前须用纱布包好后与其它药物同时煎煮; 4、烊化 对于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饴糖等,先加温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5、溶化 对于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药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药液中溶化; 6、另煎兑入 对于人参、西洋参、鹿茸、虫草等贵重药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兑入其它药液服用; 7、冲服 对于牛黄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药汤冲下。 现在很多中医药、药馆都有代煎中药,或者是由网上健康药房发出的包装的中药汤剂。代煎中药免去了顾客的麻烦,但是不要给自己带来麻烦。一定要告知顾客,代煎中药的保质期,免得顾客服用了过期变质的中药汤剂找上门!但是代煎中药保质期到底能达到多久?代煎中药放到冰箱里面保存,在不拆真空包装的情况下,一般可存储7-14天。 如何保存代煎中药 中医师开中药,通常一次要开4~7天的药量,如果患有的是慢性疾病,那么甚至有可能开出两周以上的药量,很多患者会选择将医院或药店代煎,将煎好的药汤保存在冰箱里。代煎中药在冰箱里到底能保存多久? 真空密封包装方法 目前代煎的中药汤剂最常见的包装是真空密封包装。医院和药店在密封真空包装袋上提示的药液保存时间不尽相同。曾经有研究,将不同方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存放,观察药汁的变质程度。结果发现,温度越高药液变质越快,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室温在25℃以上,一般汤剂保存不超过2天;如果冷藏,则一般可以保存7天。不同方剂在同一条件下变质程度差异也较大,若药液内淀粉、蛋白质、糖类等含量较多,变质更快。 为了保证药品使用安全,密封真空包装的中药汤剂保存的最佳温度为0~5℃,保存时间为7~14天,但最好不要超过7天。若发现药液袋鼓起或药液变味,有气泡等异常现象则属变质,不可服用。 自带器皿保存方法 如果是使用患者自己提供的器皿来盛放中药,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即使放置在冰箱冷藏室中,也不应超过3天,以免药液变质影响健康。 两种保存方法的区别 两种方法唯一的区别就是保存时间长短。 1、中药用密封真空包装袋保存,并放入冷藏室中,那么保存的时间会更长,最长能够达到一周以上的时间; 2、使用自己的器皿进行保存中药,就算是放入冷藏室中,那么保存的时间也不能够超过三天,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 其它因素影响因素 保存时间的长短除了使用的保存方法之外,还和中药药液的含量有关系,常见的如果放入蝎子、蜈蚣等等动物,或者是含糖量比较高的中药,那么保存时间就会相应的缩短。 所以在保存煎好的中药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中药中的淀粉、蛋白质、糖类含量的多少,估测大约的变质时间。 如果保存时间比较长,那么在服用之前一定要检测是否变质,例如密封真空包装袋是否鼓起来,药液是否变味,是否有出现气泡,是否有出现其他的异常情况。如果有出现异常情况,那么最好不要服用,否则不仅没有对疾病产生疗效,甚至还有可能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对于中医药馆来说,用好药、用对药是很重要的。中药材中也存在“同名兄弟”,但是性格却不相同,所以中医馆、药店的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咯! 虽然南北五加皮不属同一科植物.但因两者在外形上相似,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上相近,而价格差异较大,故药材经销商常以北五加皮冒充南五加皮。另外,目前许多药店、医院把南北五加皮混淆使用,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南北柴胡的区别两者均为伞形科植物,以根入药,有解表和里、升阳、疏肝解瘀之功效。南、北柴胡均有一定的解热效应,但因所含挥发油含量和种类的不同导致降温的幅度大小不同。由于南、北柴胡在挥发油含量上有很大差异,南柴胡比北柴胡高2~3倍,从而导致了解热药理作用的不同。临床上用柴胡解热时,最好选用南柴胡。 南北沙参的区别北沙参南沙参 综上可以看出,南、北沙参,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功效也近似,但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科属、不同的植物,所含成分、归入经络不同,虽都具有养阴清肺的功效,可南沙参侧重祛痰止咳,而北沙参还有养胃生津的作用。《本草求真》记载:“沙参有南、北二种,北沙参质坚性寒,南沙参体虚力微。”临床应用还是有所区别,要辨证用药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南北五味子的区别五味子,顾名思义,它具有五味,即酸、苦、辛、甘、咸。中医称:酸入肝,咸入肾,辛入心,苦入肺,甘入脾。所以说五味子五脏皆治。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正品,除收敛固涩外,功偏补益心肾。而南五味子则偏敛肺止咳。入滋阴药当以北五味子为宜。而最近的《中国药典》,虽然从植物来源上将五味子分为两条,但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项完全没有差别,这可能会导致南五味子最终淘汰出局。 南北五加皮的区别南五加皮与香加皮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植物,虽然在性味上,南五加皮与香加皮同为辛、苦、温,但南五加皮无毒而香加皮有毒。由于香加皮有毒,多种中药专著都认为“服用不可过量”,所以应严格执行药典规定,绝不能把香加皮作为南五加皮应用于临床。 赶紧分享您知道的南北差异的中药材!! 致各位读者 中药文化博大精深,煎服方法更是一门学问。欢迎各位大咖对本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者是对本文观点有异议之处等。可在本文的留言区,留下您的精辟观点,让我们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大家能够获取百家之言! 请不要吝啬分享,让需要的人多一种选择!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晦涩难懂。为此,中医药馆——中医药篇,化繁为简,让您更加有趣的去了解中医药文化!能够充分的利用中医药来“治病、防病”,拥有健康的身体! 每天花上几分钟,给自己的健康多一种选择,我们会定时为您送上中医药资讯,希望通过一些些简单的篇章,让您能够接纳中医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zy/9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孕期长痘痘怎么破你等的答案来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