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诗经》里有这样一首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中“白露为霜”的自然现象,一般就出现在寒露节气之后。

这个时候,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显著减少,气温逐渐降低,我国北方地区已完全是一片深秋的景象,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甚至已经进入冬季,长江沿岸地区最低气温可降至10℃以下,即便是在广东这样偏东偏南的城市,到了寒露之后,同样可以感受一丝丝的凉意。

客家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意思就是天气变凉,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者下田了。这个时候,宠物会大量掉毛,又重新长出纤细且保暖性极强的细小绒毛,成语“明察秋毫”、“秋毫之末”便来源于此,这实际上是动物防寒保暖的措施。

这种时候,人当然也能不例外,也需要防寒保暖。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穿衣可以随意,但不能任性,感到冷了,就应该及时增添衣物。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不管早上还是晚上,都应该增添衣物,毕竟巨大的温差摆在那里,多穿点,让自己安全度过寒露之后的“多事之秋”,何乐而不为呢?

寒露之后的防寒保暖,还要格外注意足部的保护。

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上的脂肪层很薄,因此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寒冷刺激的影响。

另外中医学里也有这样的说法:“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足部是足三阳经脉以及肾经的起点,如果足部受寒,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对肝、肾、脾等脏器造成损害。而要想做好足部的保暖工作,除了选择保暖效果好的鞋袜、透气的鞋垫外,平时还要注意不要久坐久站,经常活动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另外每天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泡泡脚。

寒露时节,伴随着秋风冷雨,花木调零,万物萧条的到来,一些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人,常会容易产生哀愁、烦闷、垂暮等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在我国古代有“女子伤春、男子悲秋”的说法。在中医看来,悲秋与“肺”有关,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悲秋与人体内激素——松果体分泌变化所导致的情绪感受密切相关。

为改善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情况,最简单的办法是多与太阳“亲密接触”,如秋游、登高等户外活动就是这一疗法最佳实践。所以当您郁结难解的时候,不妨约上朋友,出门运动、登山郊游,既增加了光照,又能在运动过程中增强人体的呼吸以及血液循环功能。

在饮食上,“防燥”一如既往地关键,此时建议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另外,每天应保证充足的饮水,以增强养阴、防燥的功效,把防备秋燥的“工作”进行到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cc/1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