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自我,服务大家记赴广州参加第八届全国
大家好,我叫周小云,是叶冬秀名师工作室成员。我热心于家庭教育学习,同时也明白它的源头是心理学。 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服务大家,利用“五·一”假期,我自费前往广州南沙参加了韦志中老师带领的第八届全国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现把本次学习历程回顾分享如下: 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是由韦志中先生将罗杰斯人本主义会心团体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更适合于服务中国人的团体心理咨询模式。本会团体创立至今已17年,致力于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已培养10万余名人才,并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 作为一个社会人,承担的角色太多了,不断察觉自我、提升自我,才能成就自我,造福社会。三天的学习也的确达到所想,也领会了韦老师所带的团队深度、广度,全国各地的学员、咨询师带着自己的实践团聚、提升。 5月2日晚,刚到广州南沙,放下行李就直奔“一苇渡心”教育科技。心理学讲师与团体导师学院院长余晓洁、副院长许肇泽主讲的《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制作与转化》工作坊,带领团体成员理解了体验从哪里来,技术从哪里来,理论从哪里来,学习了如何从理论到技术到体验进行心理技术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咨询师,但我感受到了这个团体的专业。而且我也领悟到了:做团体辅导时,掌握心理技术的制作与转换是非常关键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合适的技术,更好地帮助团体成员获得教育和成长。 5月3日上午,主论坛的三场报告令全场沸腾,通过问题哲学、科学范式和运用心理学为人民服务三种精彩的视角,深度指引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的发展升级和人才培养方向。 让我最震撼是第三场——韦志中教授做了以《运用心理学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报告。以“为人民服务“思想为引领,指出了心理学如何能够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阐述了本会团体中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上的奋斗历程,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让大家看到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和创新性。韦老师的理念让我竖起大拇指,的确,心理学不能是“自娱自乐”的,应该是紧跟社会主义的旗帜,为人民服务的,心理学者更不是只在咨询师等患者上门,我们要走向学校、社区、养老院,用专业心理知识,各种角色切换中真正的让他们感受到被服务,而不是被教育、被疏导。 正如我是一线班主任老师,如果我是抱着这个理念,那我面对所谓的“问题孩子”“问题家庭”肯定会发生质变,心理上我们是平等的,耐心的倾听和为你服务的心态能够把问题解决一半。 5月3日下午,大会进行了三个分论坛十个主题的报告与督导,包括本会团体心理咨询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方向,儿童青少年、学校心理辅导方向和积极婚姻家庭辅导方向。 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应用实践本会团体心理学理念、技术,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一位江苏辞去公职,专职做心理服务团队的吴校长的汇报,让我感受到他对心理学的热忱,还有他现在带的团队为学校中小学心理服务的付出。 5月4~5日,韦志中教授进行了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工作坊演示,张掌然教授和顾海根教授观摩,全体参会成员参与体验。 韦志中教授收集了现场每个人想要获得提升的问题,并针对大家的问题,以“自我与重要他人”心理教育主题为开篇,让团体成员们在体验中觉察自己的人际相处模式、提升人际沟通能力、修通自我与重要他人的关系。真诚、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心理技术,让团体成员们能够在团体中尽情地体验,又在体验中提升着自身人际相处的关键能力。 针对团体成员在“自我与重要他人”主题体验中呈现出的心理成长点,韦志中教授又为大家量身带来了心理成长主题体验,包括:“心手相牵”主题,主要运用表达性艺术心理成长模式,让全体成员通过叙事、诗歌、绘画、舞蹈、心理剧、替身描述等途径,修通亲密关系中的卡点,突破夫妻沟通的障碍,收获了重建婚姻幸福的心理能力;“我的人生故事”主题,梳理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画面背后的心理需求,通过呈现、表达、澄清、转换、整合,让每一位团体成员获得了心理成长,提升了面对人生创伤和挑战的心理能力。 最后我最想分享5月4日晚,和我本职工作最密切,深受启发的一个工作坊。 学校心理工作专修学院院长钟海镜主讲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师心理资本提升》工作坊,带领团体成员在体验中回顾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并梳理了作为老师应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能够让自己更幸福,能够帮助学生在校园更加健康地成长,能够帮助家长减轻焦虑。学校是学生获得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心理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是其中的关键工作。这场工作坊演示,能够帮助现场体验的心理学工作者们今后更好地帮助老师们进行心理资本建设。 近两个半个小时心理技术流程下来,我作为参与者,一点都不觉得累,更没有感觉被说教,在梳理反思中重新审视“教师”,还有我的学生们。这比听十次师德师风教育更加震撼,因为这是内心的察觉和改变。我真希望我的同事们都能得到这样的体验机会。 三天的纯“充电”让我收获太多,我要学习他们团队的心理实践精神,成长自我,造福身边更多的人。 同时,我的学习之路永远不会止步,思考和行动,总有一个在路上。 end 图文:周小云 编辑:李丽 审核:叶冬秀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jz/8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四川已故93岁老中医数十条独门秘笈,有些
- 下一篇文章: 伤寒论96味常用中药药性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