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那些中医治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浙江一对年轻的父母抱着医院急诊室,医生检查发现怀里的孩子已经口唇青紫、全身冰冷,不哭不闹也不动……

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启动抢救小组进行抢救。经过清理呼吸道、心脏按压、气管插管下面罩加压给氧、心电监护、肾上腺针静推等一系列对症治疗,半小时后,男婴仍瞳孔散大,无对光放射,心电监护呈一直线。

医生从男婴口鼻吸出大量血性泡沫状液体,为典型的蒙被窒息症状。虽经全力抢救,孩子最终仍不幸夭折。

什么是“蒙被综合征”?

蒙被综合征也叫捂热综合征,是由于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导致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严重时致死。

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多发于1周岁以内的婴儿,病死率高达18%至19%。生存下来的患儿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继发症状性癫痫、中枢性瘫痪、智能低下等后遗症。

儿科医生观点

?不建议家长与婴儿同睡一张床,因为家长在熟睡翻身时可能会无意将上肢、身体、被子压住宝宝的口鼻而造成窒息;

?有些父母生怕宝宝冷,将大被子盖过宝宝的头部,使宝宝的口鼻被堵住,不能呼吸引起窒息;

?母亲喂奶时熟睡,将乳房堵住宝宝的口鼻而使宝宝窒息;

?新生儿趴着睡,口鼻易被枕头、毛巾等堵住,引起窒息,危及生命等;

?与父母同睡还可因过热等原因导致婴儿捂热综合征的风险增加;

?因溢乳呛奶导致窒息也不少见。

对于4个月以下的婴儿,专家建议:

?尽量跟父母分开来睡,让宝宝在婴儿床上独自侧睡,或仰睡时头侧向一边;

?宝宝入睡后,家长要定时观察,检查其口鼻有无被遮盖、呼吸是否顺畅;

?当宝宝趴着睡时,需将其翻回到仰卧睡姿;

?同时,为防止窒息,还需避免将孩子放在特别松软的物体上,如枕头、棉被、棉垫等;

?每次喂完奶后,应将宝宝竖抱,头靠在妈妈肩上,轻轻拍背3分钟左右,让他把吞下的空气排出后侧卧;

?此外,对婴儿来说,最安全的床具是铺着床单的硬质婴儿床垫,但要注意,需保持婴儿房温度适宜。最好穿睡衣入睡,不要盖毯子,若担心不够保暖,可以用婴儿睡袋。

照顾新生儿别犯这些错

对于新手爸妈来说,照顾新生儿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为了尽快“上路”,很多人选择向老一辈人请教。但“老经验”不一定靠谱,有些甚至危害宝宝健康。

错误喂糖水

怕宝宝饿、低血糖,很多老人建议给新生儿喂糖水。这种做法非常不值得推荐。

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中国0~6月龄婴儿喂养指南》明确提出,婴儿出生后第一口食物应是母乳。如果第一口喝的是糖水,便错失了获得初乳的机会,会造成母乳喂养不成功。婴儿体内的棕色脂肪足以满足出生后3天对能量的需求,再加上吃母乳,一般不会发生低血糖。

错误枕枕头

人们习惯认为,睡觉要枕枕头,于是也给刚出生的婴儿准备小枕头。事实上,新生儿脊柱是直的,平躺时背部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上,不会因肌肉紧绷而落枕,因此不建议用枕头。

错误挤乳头

有的老人会给女宝宝挤乳头,理由是防止乳头内陷或乳腺管不通。这样做容易感染细菌,造成新生儿乳腺炎。其实,乳头凹陷与婴儿期是否挤乳头无关。

此外,新生儿出生后4~7天常见乳房肿大、分泌白色液体,这是由于母体中雌激素通过胎盘残留在宝宝体内所致,不必担心。

错误绑腿

不少老人总说绑腿是风俗,可以让宝宝腿长得又直又长。这样做不仅不能预防“罗圈腿”,还影响四肢血液循环,易造成外伤。

此外,新生儿关节囊比较松弛,绑腿容易导致股骨头从髋臼内脱出,发生髋关节半脱位或完全脱位。大多数新生儿看似“O”或“X”型腿,属于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担忧。

错误穿盖多

很多家长感觉宝宝手脚凉时,就赶快增加衣服或被子。事实上,新生儿手脚微凉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小血管收缩和舒张所致。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这种现象会消失。家长可以摸摸宝宝后背的温度,再决定是否增加衣服。

错误补钙

一些新生儿后脑勺头发稀疏,俗称“枕秃”,不少人认为这是缺钙所致。然而,盲目补钙不但容易造成新生儿便秘,还会增加肾结石风险,干扰锌、镁、磷等矿物质吸收。

新生儿胎毛很软,生长期较短,加上躺着摩擦、出汗多,所以会出现“枕秃”,一般数月后可复原。通常,宝宝6个月内无论吃母乳还是配方奶,都能获得充足的钙,不需要额外补充。

错误剃胎毛

传统观念认为,剃胎毛可以让宝宝以后毛发长得更浓密。这样做没有科学道理,新生儿皮肤娇嫩,发育不完善,皮下血管丰富,但防御功能差,对外界刺激抵抗力差,容易因剃毛受到伤害。

错误挑破嘴

新生儿出生后两颊各有一个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有利于宝宝吸吮乳汁。但一些地方有挑破“螳螂嘴”的习俗,这容易造成宝宝感染,引起严重疾病。

错误捏鼻梁

有些老人看宝宝鼻子长得扁,便常用手捏其鼻梁,希望慢慢变挺变直。其实,新生儿出生后鼻梁低,是由于鼻骨软而易弯,个别宝宝可见歪斜,但随着发育不会留下畸形。

新生儿鼻骨软、鼻腔黏膜娇嫩、血管丰富,外力作用会引起损伤或出血,甚至并发感染。此外,乱捏鼻子会使鼻腔中分泌物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发生中耳炎,严重者会继发脑炎。

错误去胎毒

一些地方在宝宝出生后给他吃的第一口食物是黄连水,美其名曰“去胎毒”。事实上,中西医理论中都没有胎毒这种说法。一般,去胎毒的中药多是苦寒成分,会对宝宝脾胃造成严重伤害。

(来源:新华社、人民网)

流感肆虐,吃川贝枇杷膏管用吗?

近日,一款国内颇为常见的川贝枇杷膏在美国朋友圈大火。据媒体报道,因为流感肆虐,不少美国人咳嗽不止,然而在使用了川贝枇杷膏后,咳嗽竟在短时间内明显好转,引得外国人惊呼其为中国神药,该药一度断货,价格也涨了十倍。

医院呼吸科史锁芳主任中医师表示,川贝枇杷膏属于一种润肺清肺、止咳化痰的中成药,入口甜腻、润滑,口感较好,主要成分有川贝母、枇杷叶、南沙参、茯苓、化橘红、桔梗等。是否有效需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证选药。

川贝枇杷膏对于部分属于肺热阴伤的咳嗽类型有效,但流感引起的咳嗽并不都是肺热阴伤型。到了三月份气候转暖,流感再度流行是大概率事件,咳嗽类型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使用川贝枇杷膏治疗流感恐怕效果不佳。

预防流感接种疫苗最可靠

所有预防流感疾病的手段中,只有疫苗是最可靠的。

目前市场上的三价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H3N2以及B型流感。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流感疫苗时,要注意疫苗的类型是否适合孩子。流感疫苗有0.5毫升剂型和0.25毫升儿童剂型两种。

◆出生不满6个月的孩子不能接种流感疫苗;

◆6个月~3岁的儿童,如果当年第一次接种,需要接种2次,每次接种的剂量为0.25毫升,两次相隔1个月;

◆3岁以上儿童可以接种成人剂量,每次接种0.5毫升。

宝宝最好接种了这种疫苗再上学

此外,孩子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还应接种手足口疫苗。

近年以来,小学和幼托机构常常发生手足口病病例聚集和暴发疫情,由于该病病原众多、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多样,疫情控制难度大,是造成学校放假、停课的主要原因。

手足口病疫苗即EV71灭活疫苗,可以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研究表明: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占总发病的44%,占重症病例76%,占死亡病例的92%。接种EV71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如何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每1剂次剂量为0.5毫升,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接种。

《江苏省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年版)建议:

6月龄至35月龄可选择EV71型灭活疫苗(Vero细胞)

6月龄至71月龄可选择EV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进行接种。

哪些宝宝不能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如果宝宝对EV71灭活疫苗中的任何物质过敏不能接种;

宝宝正在发热或急性疾病期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暂缓接种;

严重慢性疾病、过敏体质者禁忌接种;

接种EV71疫苗与注射人体免疫球蛋白应至少间隔1个月哦!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其他禁忌和慎用情况可参考相应企业的疫苗说明书。

接种了手足口病疫苗就高枕无忧了吗?

当然不是!EV71灭活疫苗只能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而对由柯萨奇A组16型等病原引起的手足口病没有预防作用。因此,接种了EV71灭活疫苗不能有高忱无忧的思想,还要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的其它措施。如常通风、勤洗手、吃熟食、不与患儿密切接触,少去人口拥挤的公共场所等。

往期回顾

▲一个动作让4岁女童下肢瘫痪,也许你家孩子正在这样做!

▲4岁女孩感冒后耳朵“失灵”!小心继发这种病……

▲11个月大女婴从床上摔下昏迷被送重症监护!这些情况家长要注意!

▲节后饿两天能解决孩子积食?错!

支持单位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协办单位

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健康教育协会

江苏省预防医学会

技术指导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出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节目视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zy/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