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宫的西六宫的第二排,其中一间屋子的墙上有萧龙友写的字。当年慈禧命他写的。萧龙友在光绪二十三年(年)考中了光绪丁酉年的拔贡。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萧龙友先生,家学渊源,父亲,叔叔,叔父等全是当官的,文笔又好。用北京话讲,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孩子会打洞。当官的孩子去当官,天生是那料。他是从四川来京考试,在经过殿试后,去山东当官了,济阳,淄川等地当过知县。

到了民国时期,新党执政,萧龙友先生在财政部与农商部先后任职,其举家迁往北京了。但他从小喜欢医学,没事闲读医书杂书,偶尔施诊看病。

新党执政,军阀混乱。他考虑,以后社会灾难,当官可能受牵连,宦海浮沉终究不是好事,于是励志弃官从医。于是他在自己家里,辟出一间房间,坐诊看病了,即地址北京的兵马胡同某号,直接在门上挂个木牌写着“萧龙友医寓”。这跟同为京城的四大名医,汪逢春一样。当时很多名医都在自己家里看病,也是门上挂个牌子。

为了表示自己决心弃政从医,给自己的寓所起名“息园”。按照现在的政策非法行医呀,说重了可以枪毙,坐牢,最轻的按卫生局的要求罚款。那时幸好没有这。现在倒是太平盛世了,会看病的中医倒是没有几个了。

看了几年病,医名鹊起,又因为民国时期,有人提出废除中医,才有了对部分中医进行考试,发行医执照的事,他是被请当的评委,自然也考了行医执照。现在说,叫合法行医了。

他的书法,真草隶篆无一不精,又与但是北京张大千,齐白石,溥雪斋,溥心畬的书画大家交往。当时就有人收他书法,因为比较难得,仅凭一张处方便能卖一二银元。

先生跟我说:萧龙友跟病人说,你吃完我的药,病就好了,你再把这处方卖给收字的人,你看病的诊费就回来了,而且你家里穷,处方我就多写几个字,少于一两银子,你不要卖。

所以萧龙友的处方,写的病历详尽的都是家里穷,很多穷人看完病,把处方卖了,诊费药费,都能回一些本。

还有,先生说:萧龙友的处方,一味药都不能改,减一丝一毫都不效。不像现在的大夫,去掉两三味药,吃了也没事,感觉不到疗效。

萧龙友先生,认为医与道不分家,中医是道家思想的临床表现。这跟北京的‘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先生的,武与道不分,是一样的。道是总思想,医术,武术是他的践行,所以道术并论。所以古之大能,皆‘由术入道’。就跟六祖惠能一样,不认字但能明,佛之经旨。

萧龙友认为,中医要‘活’,灵活多变,不可拘泥古方古法,对推崇《内经》,《伤寒》,《金匮》,盲目崇古,一概不可取。不可泥古不化。细读历史,又内经,伤寒,或是医家传记,多牵强附会,托古之文多。所以通过读书实践明白道理,结合现在应用。他比较认可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的‘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观点。

举例子,萧龙友治疗小儿初病,体温升高,小儿惊风,抽搐,预防水痘,麻疹。用青蒿虫(青蒿节中间的肉虫子)七条,加明片砂一分,轻粉五厘,朱砂五厘,捣烂如丸。做成粟米大,一岁吃一丸,用乳汁服下,屡验治疗。

遇到消化不良的,停食腹痛的,就用馒头烤焦黑,或是米饭炒焦糊。慢慢吃几天就好了。遇到需要安胎的,就用桑寄生和鸡蛋,边煮边磕破皮,同煮。吃鸡蛋喝汤。(现在药店的桑寄生,不是桑树枝叶上的寄生物,单独的一种植物叫小寄生,当桑寄生用。此物与古书不同,吃了流产,可别怪古人骗你。只能怨自己是傻逼)。

单用桑寄生,治疗老年人的下肢腿脚萎软无力。

蒸山药和胡萝卜吃,治疗产后血虚。

胡萝卜炖羊肉,治疗血少。血虚。

做荷叶粥消暑。取鲜荷叶,放米煮粥,米粥快熟了,加入荷叶。

这类民间用的土方,不再经典著作里,却疗效显著。

我跟师时,先生说:常用生黄芪,以补气利水消痰为主。

先生又讲:萧龙友与我相反,爱用南沙参,补气滋阴消痰。

都能补气,皆都性凉,黄芪散气不守,随补随散,有利五脏水湿。萧龙友则怕化气生火,补肺胃之气,又滋肺胃的阴,主血积,除寒热。补气兼治血,消血积。

治疗一个男患者,65岁,痰中带血,摸脉弦虚无力,认为肺经有热,而其后背作痛,恐肺叶有损。现在说可能是肺癌晚期。启用南沙参,知母,川贝,紫菀,青蒿。鲜茅根,鲜藕节,生鳖甲,麦冬,甘草等,三付,痰中带血即止。其他继续调治。

萧龙友先生收藏文物颇丰,大多捐献给了故宫。故宫还办过萧龙友捐献文物展。生平文物在北京历史档案馆,处方等部分文物在中国中医科学院。

(一直想收藏一件萧龙友先生的东西,二十年初心未改,至今未实现。)

萧龙友简介: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雅安学署。

年,萧龙友离开四川赴京朝考,获丁酉科拔贡,即以拔贡生考取南学教习,教满以知县分赴山东候补。

年,萧龙友同陈蕴生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乱,疗效很好,声誉雀起。

年,奉调入京,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及府院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并由执政府内务部聘为顾问。从官之余行医治病,颇受患者欢迎。

年5月,袁世凯病危,其长子袁克定邀请萧龙友先生入总统府为其诊断。萧大夫切脉后,断定袁的病为尿毒症,提笔开了处方,必须服药静养,但袁的次子袁克文却坚信西医。弟兄俩意见不合,袁世凯的妻妾十余人也六神无主。延至6月6日,这个做了83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凯终于一命呜呼!事后,萧大夫对人说,袁世凯内外交困,活在举国上下一致的声讨中,而尿毒症又必须静养,以袁世凯当时的心情又怎能静得下来?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气数已尽了!

年,孙中山因国大计带病北上,病情日趋严重,请了众多医生均不能断其病由。经友人介绍,请萧龙友前去为中山先生诊病。

年,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正式开业,自署为"医隐",号为"息翁"。

年1月,梁启超先生患病便血,医院检诊。医诊断为肾上有病,必须手术切除。梁公放心不下,驱车前往萧府求诊于龙友先生。切脉后,萧龙友对梁公说:"阁下肾脏无病,应该慎重行事,长服所开中药便可痊愈。"但梁公坚信西医,医院手术,果不出萧龙友所料,梁启超先生最终还是死于手术刀下。后经病理解剖,梁启超先生肾完全健康。梁启超先生的公子梁思成教授于治丧时,在讣告后所撰梁启超先生传略中,将治疗的全过程予以披露。

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

年,新中国成立,萧龙友先生虽是人到暮年,却壮心不已,担任全国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年,被上级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年9月,萧龙友先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时提出设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提案。

年,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往期回顾:

京城四大名医之萧龙友、汪逢春、孔伯华、施今墨

燕山医脉——乞丐武医

燕山医脉——金针渡世

治闭经一案

欢迎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zy/9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