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肿瘤的防治有悠久的历史,并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难经》中的“积聚”,汉唐医家提到的“噎膈”、“反胃”都与肿瘤相关,至宋代《卫济宝书》就使用了“癌”字,并对癌做了描叙。外因是毒邪侵入,积聚于脏腑经络;内因是正气不足,情志抑郁,阴阳长期失衡,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聚,郁结拥塞,逐渐形成肿物。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为养。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用药首重益气健脾。益气健脾治疗临床上我们以四君子汤进行加减运用,以人参、白术、甘草、茯苓为主,结合临床病情辨证论治,人参可改用太子参或黄芪,并加用春砂仁、淮山药、红枣、生姜,按患者体质虚实增减其药与量,水煎服,祛邪时可合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祛湿、理气导滞等方药;对于采取手术的患者我们同样以四君子汤进行益气健脾治疗,术前合用十全大补汤扩大手术适应证,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及后遗症。术后合用香砂六君子汤,体虚者加用补中益气汤;术后便秘、口干者全用增液承气汤;出现胃阴大伤、津液亏损并用沙参麦门冬汤;对于手术切口难以愈合、流脓性分泌物者重用黄芪,并酌加当归、银花、连翘以加速切口愈合,使其血运正常。肿瘤在近几年的发病率明显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只有不超过一半的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如何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命质量是临床医疗界与患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西医抗癌采取攻的手段,即开刀、化疗、放疗等直接的治疗;而中医则把握攻、补、泻3个原则,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肿瘤治法可以包括益气、养血、滋阴、补阳、吐下等。研究表明,采取益气健脾为主的补法,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这还是很有积极临床意义的。益气健脾法不仅能改善营养障碍适用于脾胃虚弱,也适用于心肝肾的虚衰病症。早在汉代医家张仲景就提出“四季脾旺不邪”、金元时代医家李东垣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临床数据显示肿瘤患者在不同阶段可呈现脾胃气虚症状。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对肿瘤患者益气健脾后,不但能补后天之本,充实气血生化之源,扶助人体的正气;而且也能增强卫外功能,对肿瘤并发症及术后化疗都起到很好的调养作用。运用益气健脾治法的同时,应该注意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与整体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必须辨别阴阳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经络的虚实及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权衡扶正与驱邪的轻重缓急,不能单一使用峻烈攻逐药物,但也不能一味益气健脾,治疗时候即要扶正,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也要祛除病邪。综上所述,益气健脾法可很好地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在中医肿瘤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shacan.com/nsstx/12059.html